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党建工作 党史学习 正文

【学党史·红色人物】刘伯坚:党的杰出政治工作者

作者:时间:2024-06-18点击数:

“带镣长街行,蹒跚复蹒跚;市人争瞩目,我心无愧怍。带镣长街行,镣声何铿锵;市人皆惊讶,我心自安详。带镣长街行,志气愈轩昂;拼作阶下囚,工农齐解放。”这首题为《带镣行》的诗是烈士刘伯坚在英勇就义前写下的。

刘伯坚,1895年出生于四川省平昌县,早年就读于川东高等师范学校、成都高等师范学堂。1920年,他赴欧洲勤工俭学,先后在法国、比利时半工半读。第二年,他与周恩来、赵世炎等人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,并担任中共旅比(利时)支部书记、中共旅欧总支部书记。1923年,他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,任中共旅莫支部和旅莫共青团负责人。

1926年,刘伯坚回国,遵照中共中央指示,应邀到冯玉祥部任国民军第二集团军(即原西北军)总政治部副部长,推动冯玉祥部接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纲领和“联俄、联共、扶助农工”三大政策,并举行了著名的“五原誓师”,改西北国民军为国民军联军,有力地配合了南方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。誓师后,为了改造这支旧军队,刘伯坚帮助冯玉祥整肃队伍、严明纪律,废除了旧军队中打骂士兵等恶习,并创造性提出“革命政治化”“军队与民众相结合”等口号。闲暇时,他常常深入连队,与下层军官和普通士兵谈心谈话、打成一片,深受官兵们爱戴。

整肃队伍的同时,刘伯坚还在五原、包头、银川等地开办了多处军政干部学校,招收进步青年学生、下层军官和有文化的士兵入学。通过短期训练,学员们的能力素质得到明显提高,还有不少人加入共产党,后来成为部队的骨干力量。

1928年,刘伯坚再次被党组织派往苏联,前往莫斯科军政大学和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。两年后,他回到祖国,先后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主任、中革军委秘书长等职,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“围剿”斗争。

1931年底,在中革军委的领导下,刘伯坚承担起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宁都起义的筹备工作,为宁都起义的成功奠定了重要基础。随后,他担任由起义部队改编而成的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。他在这支队伍中建立起党的组织,对部队进行革命政治教育,使这支起义部队很快成长为一支进步的红军劲旅。

1934年10月,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,刘伯坚奉命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,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。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,他与贺昌等同志仍旧坚持将红色火种——《红色中华报》办下去,他赋诗、写社论,为部队打气、为群众鼓劲。

1935年3月4日,刘伯坚在率部突围时,不幸负伤被捕。在狱中,他与敌人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。3月21日,刘伯坚的生命走到了尽头。临刑前,敌人问他还有什么后事要交代,他拿过敌人的纸笔,写下两封家书,告诉家人:“弟为中国革命牺牲毫无遗恨,不久的将来,中国民族必能得到解放,弟的热血不是空流了的。”嘱咐妻子:“你不要伤心,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,不要脱离革命战线,并要用尽一切的力量教养虎、豹、熊三幼儿成人,继续我的光荣的事业。”


常用链接

1066vip威尼斯(中国)股份有限公司-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